内容介绍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创作于1942年的一篇短篇小说,该作品于1943年陆续发表在重庆《大公报》上。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树华农场在两位不同管理者——丁务源和尤大兴——的治理下所经历的兴衰变化。丁务源擅长人情世故,却疏于农场管理,导致农场逐渐衰败;而尤大兴虽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却因不谙人情世故,最终被迫离开。小说通过这一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情大于能力”的现象,以及中国人性格中的某些弱点,如面子观念、中庸之道等。
作者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他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7岁入私塾,后转读小学。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曾任小学校长,并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期间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1930年回国后,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积极投身抗战文学运动,创作了《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内容介绍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7年。小说以抗战初期的中国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遭遇和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小说以幽默诙谐的笔触描绘了方鸿渐在爱情、婚姻、事业等方面的困境和挣扎,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虚伪、浮躁和功利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作品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语言幽默,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推荐理由
《围城》与《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主题和风格上有着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都运用了幽默诙谐的笔触来描绘人物和情节。此外,《围城》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因此,对于喜欢《不成问题的问题》的读者来说,《围城》无疑是一个值得一读的佳作。